2025年8月29日,印度总理莫迪抵达东京,开启其任内第八次日本之行。在第15届印日年度峰会上,两国领导人签署十余项协议爱策略,涵盖经济、安全、科技与人文领域,展现出“前所未有的紧密关系”。这场被外界解读为“各取所需”的合作,实则暗藏两国在印太格局中的深层算计与战略博弈。
经济捆绑:日本680亿美元“押注”印度未来
峰会最受瞩目的成果,是日本承诺未来十年对印私人投资达10万亿日元(约合680亿美元),重点投向半导体、稀土、清洁能源及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。作为回报,印度向日本全面开放高铁技术市场——孟买至艾哈迈达巴德高铁线将引入日本新干线E10系列列车,并计划从2026年起接收日本退役车辆进行本土化测试。此外,日方提议设立联合信用机制,通过政府基金支持印度可持续发展项目,试图以资本输入缓解印度因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经济脆弱性。
“这不仅是商业合作,更是地缘经济布局。”东京大学亚洲经济研究所教授山田达也指出,“日本希望通过技术输出绑定印度市场,而印度则试图借助日本资本实现产业升级,双方都在对冲中美博弈的风险。”
安全转向:从“软合作”到“硬约束”
此次峰会修订了已17年未动的《日印安全合作联合宣言》,新增防卫装备技术转让、联合军演扩容等条款。两国宣布启动海军雷达桅杆联合研发项目(UNICORN),并探索军事装备联合生产可能性。联合声明中罕见点名“严重关切东海、南海局势”,反对“单方面改变现状”,措辞与美日韩同盟高度一致。
分析人士认为爱策略,此举既是日本向美国递上的“投名状”,也是为印度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铺路。“印度需要日本的军事技术背书,而日本需要印度在印太战略中充当制衡中国的支点。”印度国防研究与分析所研究员拉吉夫·兰加纳坦直言,“但这种‘安全依赖’可能让印度陷入更复杂的地缘陷阱。”
技术共生:供应链重构中的“完美互补”?
日印宣布建立“关键矿产联盟”,日本提供稀土精炼技术,印度则以本土矿藏换取稳定供应。在人工智能领域,双方启动“数字伙伴关系2.0”,承诺五年内实现50万人才双向流动,其中印度将向日本输送5万名技能工人。东京电子等日企已计划在印设厂,而印度IT企业则瞄准日本老龄化社会的服务外包市场。
“这种‘日本技术+印度人力’的模式看似互补,实则暗藏风险。”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郝福满提醒,“印度对日本技术的依赖可能削弱自身创新能力,而日本对印度市场的乐观预期也可能因文化差异和政策波动落空。”
地缘平衡:四方机制与“亚洲世纪”的叙事
峰会期间,日印再度强调“四方安全对话”(Quad)的核心地位,承诺推动关键矿产供应链韧性建设。尽管莫迪次日将赴华出席上合峰会,但其在东京明确表态:“印日印太愿景高度一致,致力于建设尊重主权的和平秩序。”这种“左右逢源”的外交术,既满足了日本“牵制中国”的战略需求,又为印度保留了对华合作的空间。
印度《经济时报》借机炒作“亚洲世纪”概念,试图将日印捆绑为“去中国化”的替代力量。但日本《朝日新闻》泼冷水称:“印度的市场开放程度和工业基础远不及中国,日印合作更多是应对中美博弈的权宜之计。”
暗流与裂痕:共识背后的利益博弈
尽管峰会成果丰硕,但两国深层次矛盾并未消解。日本企业抱怨印度市场准入迟缓、劳动法规复杂,而印度则担忧对日本技术依赖加深可能影响战略自主性。此外,印度近期驱逐罗兴亚难民、克什米尔地区反恐行动等问题,均可能成为日印关系的潜在爆点。
“在美国关税大棒和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,日印选择暂时搁置分歧,以‘价值观同盟’的姿态对冲风险。”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顾问迈克尔·格林分析,“但这种合作能否持久,取决于两国能否在利益分配上找到平衡点。”
观察:印太格局中的“临时同盟”
此次莫迪访日,暴露了印太地缘政治的复杂性:日本试图通过技术输出巩固其区域影响力,印度则希望借助外部资本实现“大国梦”,双方的合作本质是“危机驱动下的战略迂回”。然而,历史经验表明,基于短期利益构建的同盟往往难以持久。
正如《金融时报》所言:“当印太的棋局越来越像一场零和博弈爱策略,日印的‘蜜月期’或许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。”而这场宁静能维持多久,将取决于中美博弈的烈度、印度国内改革的进度,以及日本能否真正接受一个“不完美但关键”的伙伴。
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